康复支持 修辞手法:夸张、引用和反复
9.夸张。 9.1.基本概念。 夸张,也叫夸饰、铺张,是一种为了达到某种语言表达效果的需要,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9.2.夸张类别。 夸张可分为扩大型夸张、缩小型夸张、超前型夸张三种类别。 9.2.1.扩大型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等的夸张形式。 例句1:这件事急得他抓破了三层皮。 9.2.2.缩小型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等的夸张形式。 例句2:我们住的房间只有半个巴掌大。 9.2.3.超前型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句3:这样鲜绿的麦苗,让每个人都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例句4: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宋 范仲淹《御街行》。) 9.3.表达效果。 其一、夸张的核心效果是“用言过其实”地突出、甚至极度放大(缩小)事物的本质特征。 其二、夸张能强化感情,增强语气,烘托气氛。 其三、夸张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引发强烈共鸣,增强表达效果。 其四、夸张有时可以加强语言的力量,使语言更为雄辩。如西方格言说:“如果胡须长就等于博学,那么山羊便是博士了。”这句话把错误的道理即谬论,夸张到荒谬的程度,谬论自然被击败,真理也在夸张的语言中不言而喻了。 其五、夸张往往具有幽默感和哲理性,比如读了上面这句格言,读者会在会心的微笑中,悟出其中深刻的道理。 9.4.注意事项。其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例句5: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上面例句5运用的夸张就不合事理。 其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例句6:我气得头痛。 例句7:我气得头炸了。 例句6就很难说是夸张,例句7就可以算是夸张。 其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小说、散文、童话等文体运用夸张就能增色,而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一般慎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而使读者产生误解。其四、注意夸张会有借用或兼用其他修辞手法的现象。 例句8: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句9、妹妹的字小得如一群搬家的蚂蚁。 例句10:这个像巴掌大的地方,竟然有蟋蟀在弹奏着美妙的琴声。 例句1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例句1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例句1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在上述例句中,例句8和例句9是借用比喻来实施夸张(例句7兼用对偶),例句10是借用比喻来夸张和兼用拟人修辞手法,例句11是夸张与对比兼用,例句12是借用对比进行夸张,例句13是借用拟人来比喻和兼用对偶。 我们在做题时要细心,防止在做出判断的过程中有修辞被遗漏掉而造成失分。 10.引用。 10.1.基本概念。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方法。 10.2.引用分类。 引用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10.2.1.明引。 明引也叫直接引用,指直接引用原文,并加上引号,或者是只引用原文大意,不加引号,但是都注明原文的出处。 例句1: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韩愈引用孔子语。)明引的标志是引语上有引号。 10.2.2.暗引。 暗引也叫间接引用,指不说明引文出处,而将其编织在自己的话语中,可以是引用原句,也可以是只引大意。 例句2: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失败乃成功之母”是属于暗引名言。)例句3:薄粥稀稀碗底沉,鼻风吹动浪千层,有时一粒浮汤面,野渡无人舟自横。(沈石田《薄粥诗》,“野渡无人舟自横”引自韦应物《滁州西涧》。)暗引的引语是不加引号的,它与语境是浑然一体的。 10.3.表达效果。 其一、运用引用修辞,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生动活泼,增加文采、内蕴、文化品位和可读性,增强表现力,增添感染力,有助于说理抒情。 其二、引用能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突出权威性,彰显真实性,增强说服性。 可以说,引用是语言表达中最省力、讨巧,却又最有力量的修辞手法。10.4.注意事项。 其一、引用在古诗中经常运用到,但古诗中的引用叫用典。一般说来,我们并不将用典归于修辞手法的范畴,而是将之归入艺术表现手法的门类之中。用典按引用典故的方式,可分为明典、暗典和翻典(反典);按所引典故的内容,可分为语典和事典。 其二、注意正引和反引。 正引又叫正用,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场合。正引一般是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 我们平时所说的引用,基本都是正引。反引又称反用,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反用从形式上还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照录原文,然后对原文加以否定或修正; 第二类是直接改动原文,使本文所用的意思与原文相反; 第三类是引出原文的大意,然后再提出异议。 例句4: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后来的道学先生们,对于母亲,表面上总算是敬重的了,然而虽然如此,中国的为母的女性,还受着自己儿子以外的一切男性的轻蔑。(鲁迅《南腔北调集·关于妇女解放》)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是孔子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这世界上,只有女人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他们,他们就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就会怨恨。"作者对这句话持否定态度,先引用这句话,接着马上对这句话作出评判,认为把女子和小人归在一起,是对女子极大的轻蔑。在要求妇女解放的时代,鲁迅先生反其意而用之,为妇女争取解放而大声疾呼。 11.反复。 11.1.基本概念。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 例句1: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双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为了赞美保姆——大堰河的勤劳和善良,艾青在这里一连反复使用了六个“她含着笑”,使无私的大堰河形象跃然纸上。 11.2.反复类型。 11.2.1.从内容上看,根据反复的内容不同,反复可以分为词语反复、短语或句子反复和语段反复。11.2.1.1.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 例句2: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自己对段祺瑞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 11.2.1.2.短语(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 例句3: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铁凝《哦,香雪》)这里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 11.2.1.3.语段反复。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 例句4:略。(见《祝福》。)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不惜笔墨,连续两次重复以“我真傻,真的”开头的一大段,一方面表达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同时也反映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 11.2.2.从形式上看,根据反复的内容之间的空间距离,反复又可以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11.2.2.1.连续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11.2.2.2.间隔反复。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句子或段落。 例句5: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再别康桥》。) 这两节分别是原诗第一节和第六节(最后一节),二者使用反复修辞,中间隔了四节诗,因此属于间隔反复。 11.3.效果作用。 其一、反复的修辞通过反复咏叹,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强化某种意图,增强某种语气。 其二、反复的修辞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11.反复与排比的区别。 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 其一、表达的重心不同。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例句6: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此句三次咏叹“终于自由啦”,表达对自由的期盼和渴望,侧重点就是“终于自由啦”,所以此句的修辞手法为反复。) 例句7: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莫泊桑《项链》,这句含有相同词语“她”,但是所要强调的词语不是“她”,而是“认识”“了解”“爱”和“娶”,所以该句为排比。当然,如果你坚定认为四个“她”连用也应该算反复,我也不反对。) 其二、构成的因素不同。 反复,是相同的词语或句子的重复。 例句8: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排比,是结构相似、意思相关的短语或句子的排列。 例句9: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 其三、构成的成分数量不同。 反复,相同的词语出现两次就行(不排除三次获三次以上)。如上例“盼望着,盼望着”。排比,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必须三项,或三项以上。如例句9。 其四、修辞的效果不同。 365建站反复,所用的词语往往在表达时带有关键性质的,是需要予以强调和突出的。排比,则是利用语句的节奏感,音律美,作透彻的阐述或强烈的抒情,以产生语意贯通、气势刚劲的修辞效果。注意点:反复与排比二者在同一个语句中可以融合交织兼用。我们在判断时要做到小心谨慎周全。 例10:长征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组排比句,其中“长征”也算是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的(当然,此句也兼用了比喻的修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