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支持 东北一位乡村中医,竟是治脑梗后遗症、偏瘫的高手,还是很多人的“债主”但从不催还
这是我们寻访的第228个基层医生 黑龙江齐齐哈尔 何庆福 图片 文/杜皓 图/余俊枭引言:《黄帝内经》有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心脑血管疾病,自古以来便如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当今社会,饮食无度、久坐不动、情志难调,使得脑梗发病率逐年上升。此症一旦缠身,轻则肢体麻木,重则瘫痪失语,且致残率、复发率极高,传统治疗之路更是漫长而艰难。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然而,在黑龙江省龙江县白山镇,却藏着一位乡村中医,仅凭三寸银针、数帖古方,竟能让脑梗后遗症、偏瘫患者当日下地,这般神奇之效,你怎能不信? 雪过天晴的五分厂卫生室,门旁记事本大小的牌子在反射着冬日的阳光,我们见到了63岁的何庆福医生。这里没有金碧辉煌的匾额,没有电子叫号屏的喧嚣,只有斑驳且破旧的木门。 推门而入,医生竟拄着拐为一位河北患者施针——七寸银针从百会穴直透风池,患者原本僵硬的右腿猛然开始抽搐,布鞋竟被甩出三米开外。“能动,就是好事!”何庆福抹了一把汗,铝制拐杖在地上敲得咚咚作响。 图片 ▲下针如神小院内,习以为常的村民正给来咨询病号说着:“瞧见没?何瘸子这双手,40多年了依旧比阎王爷的生死簿还快三分。 何老的疗法之奇,在于其四重独特境界: 其一,金针探血。急性脑梗患者,耳尖放血如泉涌,辅以百会、内关透刺,往往能抢回那宝贵的黄金抢救期; 其二,地龙通脉。水蛭、地龙、丹参巧妙配伍,熬成“通脉汤”,专攻血管淤堵,药渣还能外敷僵肢,化腐朽为神奇; 其三,子午时辰。晨时扎太冲以平肝阳,午时刺足三里以培元气,暗合人体气血运行之规律; 其四,瘢痕教学。何庆福以自己的左腿为试验田,布满针孔,他常说:“疼在自己身上,才知下针之深浅。” 去年冬天,50岁的王铁柱被抬进诊所时,右侧身子已如僵硬的腊肉。省城医院断言他“终身轮椅”,而何庆福却将他按在炕上,扎得如刺猬一般。二十天后,这个曾需两人搀扶的汉子,竟手握匾额,大步走进卫生室,宣纸上“当代神医乃何庆福也”几个字是对何庆福医术的最高赞誉。 ![]() 更传奇的是72岁的孤寡老人孙桂芳。脑出血后经救治后失语三个月,三针上身、三剂“醒脑散”下肚,竟颤巍巍地哼起了《红灯记》。如今每逢赶集日,总见她拎着新冻的大黑梨,笑眯眯地往诊所送:“何大夫扎的不是针,是命啊!” 在诊室墙角,半人高的欠条堆成小山,最新一张写着“2024年春,赵大猛欠猪肉半扇”。何庆福从不上门讨债,他告诉我们:“看见村民能走着来复诊,比啥都强。”药柜顶层,晒着的五十年陈艾,是他为98岁老母亲备的,尽管老人至今未用上——每天一杯“三消饮”,血压稳得比年轻人还强。 图片 365建站▲问诊的何大夫慕名而来的,何止是百姓。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主任,曾带着支架术后患者前来“踢馆”,却被一针“透心凉”深深折服。银针贯穿心包经的瞬间,患者突然抓住胸口:“有热流窜到手指尖!”主任默默摘下听诊器,感慨道:“这哪是村卫生室?分明是血管清道夫的圣地。” 如今的白山镇,年轻人外出打工,以及东北的重酱料饮食,留守老人最怕脑梗突袭。何庆福的铝拐杖,成了移动的警报器——谁家烟囱冒烟晚了,他就拄着拐去砸门。去年腊月,正是这“咚咚”声,将突发脑梗的独居老人刘老汉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图片 ▲何大夫和他的秤杆子何庆福的医术声名远扬,多年来省城医院的橄榄枝“省城医院抛来的橄榄枝声声不息。当我们问及为何拒绝省城医院的高薪聘请时,老中医用拐杖戳着窗外的冰棱,深情地说:“走了,这些喝不起西药的老伙计们可咋办?”夕阳西下,三个徒弟就着白炽灯的光亮,认真抄写《何氏心脑要诀》。小院里晒着的丹参,混着霜雪,在夕阳的余晖中泛起一抹淡淡的血色。 用他的话说:“医者的招牌,不在匾额上,而在患者能走路的脚板上。”这句话,伴着他的银针和古方,随着松花江的冰碴子,一年年地冻进黑土地里,也深深烙在了人们的心中。 《医者镜像》有诗赞曰:银针三寸济苍生,脑梗偏瘫立见功。百会透风僵腿动,耳尖放血命门通。孤翁复语哼红剧,壮汉行匾谢圣翁。欠债如山从不讨,仁心一片化春风。(为保护隐私,文中所提到的患者皆为化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